所有文章

交易聖盃 第8章 運用架構啟動系統


真正的投機需要高瞻遠矚的預測。
架構(setups)(※自解:衡量市場狀況=行情判斷)是指採取任何其他行動之前的必要條件。架構也是多數進、出場策略的最根本部分。架構的最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啟動交易系統。
對多數投資人或交易者來說,他們往往弄不清楚架構與完整交易系統之間的差別。很多技術分析系統的書籍,內容實際上只包含架構。對於這些書籍,如果作者提供足夠數量的巧合案例,讀者或許就相信這些方法是萬靈的聖盃。亦即,多數人太過強調交易系統的架構部分。事實上,我們應該把10%的精力與時間用來處理架構的選擇與測試。
請注意,在整個交易系統之中,架構的作用可能不到10%,多數人只知道強調正確的架構,但架構實際上卻是交易系統最不重要的成分之一。讓我們藉由基本分析概念來說明架構的意涵,概略而言,基本分析可能顯示交易者應該進場,但究竟在什麼時候進場,則不在架構處理範圍。

一、進場的五個步驟
⑴採用適合的交易系統
我們需要考慮當時的市況條件,以決定是否適合採用某個特定的交易系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才能考慮後續層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要另外尋找適合當時市況條件的其他系統。

⑵選擇交易標的
交易標的必須具備哪些條件,您才會想要進場?不妨考慮採用下列某些準則:
1.流動性
市場流動性是挑選交易標的的重要考量之一。為什麼?因為①如果市場欠缺流動性,單是進場與出場就必須支付顯著的價差成本(外加佣金費用)、②如果部位規模夠大,您的出現就足以牽動市場、③如果部位很小,您仍應該儘量避開這類市場,因為一筆「愚蠢的」大額交易就可能導致行情大幅波動。

2.新成立的市場
一般來說,最好避免介入新成立的市場,不論是新的期貨契約或是新掛牌的股票。對於這些新市場,很多事情還搞不清楚,很容易出差錯。市場至少應該成立一年以上,我們才知道可以期待什麼。

3.誰是造市者?您是否清楚相關的交易法規?
您需要知道相關交易的背後是由誰主宰。他們的信譽如何?與他們打交道的過程中,您是否知道自己可以期待什麼?最糟的情況將如何?務必確定自己可以承擔相關風險。

4.價格波動程度
如果您採用的交易系統試圖在行情轉折點建立部位,就要挑選價格波動程度夠大的市場,如此才能創造夠大的獲利。
不論是當沖或區間交易都需要有足夠大的價格波動,報酬潛能才足以彌補承擔的起始風險。換言之,報酬潛能至少是起始風險的23倍。

5.資本市值
一般來說,投機客偏愛小型股的劇烈走勢;保守投資人則不喜歡股價劇烈波動,通常都是挑選大型股。

6.市場是否適合您採用的交易概念?
不論您的交易概念是什麼,您都需要找到一個適合展現該概念的市場。例如:如果採用順勢交易系統,就需要找到趨勢明確的市場。

7.挑選彼此獨立的市場建構投資組合
挑選走勢彼此獨立的不相關市場,同時在這些市場進行交易,績效通常比較理想。換言之,我們通常不希望自己所交易的市場,價格走勢彼此之間的相關程度太顯著。

⑶判斷行情發展方向
不論您是要猜測行情轉折點,或是想要介入已經發展成形的快速走勢,都要評估未來6個月內的市場主要趨勢方向。
金融市場有三種走勢方向:上升、下降與橫向。市場大約只有1530%的時間呈現明確的趨勢方向(向上或向下)。剩餘的時間裡,市場呈現橫向發展。所以,身為市場交易者,您必須判斷當時的市況究竟如何。亦即,您的交易系統必須有辦法判斷當時的市場是否存在顯著的上升或下降趨勢。

⑷考慮架構條件
架構通常不是進場準則,架構條件是根據相關概念進場之前,所必須預先具備的條件。換言之,架構是進場的必要條件。找到一些明確的條件,使我們能夠更確定所預期的走勢會發生。所以,具備架構條件通常可以顯著提升交易成功的機會。
架構可能包含我們預期發生行情轉折的機會視窗,這可能是我們進場之前必須存在的經濟基本面條件,或是我們想要看到的季節性型態,或是任何其他我們認為有用的準則。

⑸拿捏市場時效~等待進場時機
假設您已經挑選交易市場,您也相信目前市況符合您打算採用的交易概念,而且您判斷架構條件已經滿足。現在,您還需要等待最後一個要素才能真正採取行動:所期待的走勢確實啟動。精明的交易者或投資人,通常會等到預期走勢即將發動的時候才進場。
很少進場技巧能夠勝過隨機進場(換言之,隨便在甚麼時候投擲銅板決定作多或作空),所以,您需要盡一切所能來提升自己的勝算。提升勝算的最好辦法,就是等到預期走勢確實啟動之後才進場。這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時效訊號。

二、追蹤市場的架構
追蹤基本上就是縮短交易的時間架構,藉以尋找風險更低的進場條件。短期架構是這類最好的追蹤工具。

⑴短期架構
短期架構的種類很多,此處只提出三個架構,各位若想採用這種交易模式,建議閱讀康納(Connors)與拉斯克(Raschke)的著作《精明玩家》Street Smarts)。

1.「測試失敗」的架構
市場走勢成功測試某極端價位(高/低點),隨後卻朝相反方向發展。這種方法的邏輯根據是市場經常出現假突破。這種架構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很多交易者以此作為進場訊號。
例如:康娜與拉斯克有一種稱之為烏龜湯(Turtle Soup)的型態,他們以20天移動平均線作為進場訊號:行情向上突破20天移動平均線則進場建立空頭部位;行情向下跌破20天移動平均線則進場建立多頭部位。所以,烏龜湯基本上就是一種20天期假突破的架構。

2.高潮反轉或竭盡型態的架構
這種架構設計上是要鎖定趨勢反轉的低風險交易機會。這類型態很多,但多數高潮走勢都屬於很難客觀判斷的走勢型態,因此也很難電腦化。此處只針對跳空高潮走勢(gap climax move)來做討論。
行情跳空創新高或新低,但隨後沒有出現繼續原先的走勢,這往往代表高潮走勢進入迴光返照的跡象。這種架構是建立在兩種觀察上:①極端走勢的跳空缺口會被回補、②極端走勢之後出現的反轉走勢通常會持續發展。
我認為高潮反轉架構是大膽短線玩家的遊戲,因為這種操作就像是要「阻擋」快速前進的火車,您預計既有趨勢會出現反轉,讓您從中獲利,但問題是既有趨勢可能隨時重新啟動,而且走勢可能跟之前一樣猛烈。

3.折返架構
折返(retracement)架構原則上涉及:①尋找市場的長期趨勢、②鎖定該趨勢的某折返走勢、③在折返走勢中,順著長期趨勢方向尋找進場點(亦即,尋找既有趨勢恢復的徵兆)。
對於趨勢交易者來說,折返架構是很值得考慮的,優點包括:①允許設定緊密的停損,有效提升報酬-風險比率、②適用於短期的「波段交易」或長期的「部位」交易、③讓您重新掌握原本錯失的機會、④在既有趨勢內遭到停止出場之後,可以藉由折返走勢重新進場。

⑵濾網 vs. 架構
濾網是進場之前必須被引發的某種指標。交易者總希望自己的進場訊號盡可能完美,讓他們在實際進場之前就能「控制」市場。當我們觀察歷史資料的時候(例如:進行歷史測試),運用的指標愈多,系統的預測能力也就愈好,甚至能夠預測每個行情轉折。
多數交易軟體提供的技術指標可能有數百種,您可能會盡可能使用這些指標,甚至很難克制這方面的慾望,乃至於利用技術指標來套入歷史資料,使您的系統幾乎能夠精準預測歷史資料展現的每個行情轉折,這可能讓您對於自己的交易系統深具信心。但這種高度「最佳化」系統只適用於歷史資料,對於未來的實際交易幫助不大。

☆思考:為什麼高度最佳化的程式交易系統,對未來的實際交易幫助不大?
Ans:科斯托蘭尼說:「一個遊戲者最大的享受就是:贏。第二享受是:輸。遊戲者最大的興趣是贏和輸間的差距。沒有輸贏,就沒有差距,也就沒有享受。」亦即,一個交易者必須經過輸的享受(=痛苦)->誠實面對自己&痛定思痛->才有可能痛改前非,改進自己的錯誤。
由於每個人都會犯很多很多的交易錯誤,而且還可能會不斷重複犯錯。所以就會不斷有輸、有贏。而一個想要成為成功的交易者就必須習慣這樣不斷的輸贏享受,不斷地誠實面對自己、不斷地改善自己的交易系統,最後才能逐漸達成可能的穩定獲利。
然而,程式交易即使是模擬3年、5年、甚至10年的資料,讓損益優化,讓損益走勢看起來很漂亮,但問題是撰寫程式的人卻沒有實際經歷、體會程式的賠錢點位。亦即,撰寫程式的人沒辦法實際痛苦瞭解當時賠錢的情況,也就沒辦法因為賠錢而有痛苦的領悟,知道自己程式的盲點。亦可這麼說,損益對撰寫程式的人來說,只是一個毫無感覺的數字而已。所以,撰寫程式的人會不自覺地陷入讓損益走勢看起來很漂亮就代表未來一定會賺錢的迷思。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度最佳化的程式交易系統,對未來的實際交易幫助不大」的原因。所以,這本書也說:聖盃是在自己的身上。
總結,一個交易者若因為賠錢選擇逃避,不願誠實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轉而希冀藉由程式交易來賺錢,那可能只是一個遙不可及、永遠達不到的夢想。更可憐的是,自己辛苦努力一輩子鑽研程式交易,卻仍然不知道為什麼始終無法真正賺到錢的原因。

一般來說,愈單純的交易系統,實際運作的效果愈好。可是,這個結論有個例外:如果交易系統的各種指標是分別採用不同類型的資料。這也就是濾網與架構之間的差別所在。
濾網通常是採用相同的資料,所以對交易系統的幫助不大,因為濾網只是由不同角度觀察相同的資料而已,因此,交易系統應該避免使用濾網。架構則是建立在不同類型的資料之上。所以,只要架構是建立在不同而可靠的資料上,架構數量通常是愈多愈好。(※技術分析大致是建立在價量關係上,意味著使用再多的指標、K線、均線、型態、波浪理論…等分析,都是屬於濾網,都只是由不同角度觀察相同的資料而已。因此,投資人必須要再搭配基本分析、新聞訊息、籌碼分析…等,才能比較正確評估行情。)

⑶不同類型資料的架構
1.時間架構
時間資料不同於價格資料,時間濾網可能包括循環、季節性資料,乃至於費波那西數列(Fibonacci Sequence)。

2.價格資料序列
您所需要的價格資料可能要某特定序列關係。譬如:前面討論的「折返架構」,您可能需要下列順序的價格資料:①市場呈現某種明確的趨勢、②行情發生折返走勢、③市場呈現某種徵兆,顯示價格即將恢復原有的明確趨勢。

3.經濟基本面資料
一般來說,由經濟基本面驅動的走勢,勁道往往最強。

4.成交量資料
關於成交量運用的資料,例如:阿姆斯指數(Arms Index),又稱為TRIN交易指數(TRIN trading index)。這項指數是把「上漲/下跌家數比率」÷「上漲/下跌成交量比率」的數據表示為指數形式。讀數(通常是5天期移動平均)>1.2,意味著潛在底部;讀數<0.8,意味著潛在頭部:此乃適用於13天的短期交易,但必須配合預期方向的價格移動平均進場訊號運用。

5.成分股資料
對於股價指數來說,我們可以觀察其中成分股的資料。一般來說,從事S & P 500指數交易的人,除了指數本身之外,通常不會留意個股,如此顯然沒有充分運用資訊。(亦即,要觀察指標股、權值股的動向

6.價格波動率
這是指行情活絡程度而言,通常定義為價格區間。投資人可藉由某種指標衡量市場呈現狹幅交易的程度,並配合其他參數,經常可以鎖定極具爆發力的走勢。這種狹幅交易架構,配合好的進場方法,就有機會創造報酬-風險比率很高的交易。

7.企業基本面
企業的盈餘能力如何?股息殖利率多高?銷貨情況如何?毛利率多少?每股盈餘多少?發行股數有多少?每股帳面價值如何?企業成長狀況如何?

8.公司管理資訊
不論您是購買個股或共同基金,經理人的績效紀錄跟投資成敗有很大的關聯。

有用的架構往往是來自無關價格的資料。千萬不要太過沉溺於進場架構,進場架構雖然可以提升系統的可靠性,但即使擁有高勝率的系統,期望報酬還是可能是負數--如果少數失敗交易的虧損很嚴重的話。您花在停止策略與出場策略的時間,至少應該與進場或架構一樣多。至於部位規模的設定,其重要性遠超過進場、出場或其他要素。如果您真瞭解部位規模的重要性,就應該可以找到符合您需要的聖盃。

三、著名交易系統使用的架構
⑴股票市場架構
1.威廉.歐尼爾的CANSLIM順勢模型
CANSLIM模型是由威廉.歐尼爾與大衛.萊恩(David Ryan)共同推廣的一套成功模型。歐尼爾在他的著述《歐尼爾的股市賺錢術》(How to Make Money in Stocks一書內暢談這套模型。CANSLIM是一個字頭語,每個英文字母都代表一種進場架構。
C 代表當期每股盈餘current earnings per share),當期每股盈餘較去年同期必須至少成長70%
A 代表每股年度盈餘annual earnings per share),過去5年的每股年度盈餘至少必須要有24%的複利成長率。
N 代表有關公司的一些新東西something new),所謂新東西可能是公司的新產品或服務,或經營團隊的新變動,甚至包括產業的新變化,也可以代表股價創新高。所以,N代表兩種進場架構。可是,股價創新高實際上是一種進場訊號。
S 代表在外流通股數shares outstanding),股價表現最佳的個股,流通股數平均不超過1,200萬股,中位數為480萬股。所以,在外流通股數最好<2,500萬股。(※在台股即指中小型股票)
L 代表領導leader),關於相對強度的運用,是比較股價在過去12個月內的表現,股價表現勝過其餘7580%股票者最值得考慮。
I 代表機構法人的贊助(institutional sponsorship),領導股票通常都多少需需要機構法人的贊助。可是,機構法人介入的程度太深,也未必是好現象,因為其表現一旦出現差錯,賣壓也會很沉重。
M 代表整體大盤overall market)表現。絕大部分股票(超過75%)的價格戶隨著大盤起伏。

關於CANSLIM模型實際的進場方法,只有N代表的股價創新高。另外,這套模型也沒有提到如何設定停損、如何出場、部位規模設定。所以多數人所謂的歐尼爾交易系統,實際上只是一些架構而已。

2.華倫.巴菲特的價值模型
如果想瞭解巴菲特的投資哲學,建議閱讀羅伯.海格史騰(Robert Hagstrom Jr.)的《巴菲特之路》(The Warrant Buffett Way
巴菲特引用的策略,實際是用於購買整家企業,他不認為自己是購買股票。對於任何想要學習投資的人,巴菲特建議他們嘗試瞭解美國每家上市公司,並且把相關知識儲存在腦海裡,以備不時之需。
根據海格史騰的研究,巴菲特的投資有12個準則,其中9個屬於進場架構,如下:

◎與企業性質有關的架構
①對於自己打算投資的企業必須要能夠瞭解,而且企業概念必須很單純。巴菲特不願意投資高科技企業,因為他不瞭解也不喜歡其中蘊含的風險。
②企業必須擁有穩定的營運紀錄。
③企業能夠定期調升產品售價而不擔心流失客戶。當然,除非企業產品沒有顯著的替代產品,而且價格也沒有受到管制,否則就不能具備這種特質。
◎與企業經營管理有關的架構
④企業經營完全取決於管理團隊的強度,管理者必須誠實面對大眾。巴菲特痛恨那些透過某些合法會計程序隱藏企業營運缺失的作法。自欺欺人絕對有礙其領導與企業經營。
⑤觀察管理者的資本配置合理性。企業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資本配置,企業的資本報酬率如果低於一般水準,巴菲特會避開這類的企業。
避免不知變革、墨守成規的經理人。
◎與財務方面有關的架構
⑦債務少,展現很好的股東權益報酬(=營運盈餘 ÷ 股東權益)。
業主盈餘。業主盈餘包括淨利加上折舊攤提等費用,減掉資本支出與維持公司營運的流動資本。巴菲特認為:95%美國企業的資本支出起碼需要等於折舊費用。所以,估計業主盈餘時需要考慮這點。
毛利率。巴菲特會觀察經理人是否能夠有系統地刪減企業營運成本。

⑵期貨市場架構
1.裴利.考夫曼的市場效率模型
裴利.考夫曼(Perry Kaufman)在《精明交易者》書內談到順著趨勢發展方向進行交易是比較安全,也是比較保守的交易方式。可是,所引用的交易系統必須要能夠區別「明顯趨勢」與「市場雜訊」,所謂「雜訊」是指市場隨時可能呈現的價格隨機波動。
舉例來說,長期移動平均可以顯示主要趨勢方向,但不能及時反映短期價格走勢。另外,長期指標發出訊號的時候,相關價格走勢往往已經結束,或起碼已經完成一大段了。
原則上,我們所能運用的最快「趨勢」受限於市場雜訊程度。當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時(雜訊嚴重),進場就要採用比較長期的時間架構,如此才能避免訊號反覆;當行情走得很快,雜訊因素則變得比較不重要,進場就可以採用較短期的時間架構。
效率比率是計算某段期間的價格淨變動,除以相同時間的價格變動總和。亦即,走勢「速度」÷「雜訊」程度。考夫曼採用10天期,但讀者可以採用較長的時間。效率比率計算如下:
走勢速度=當天收盤價-10天前收盤價
雜訊程度=過去10天之(當天收盤價-前一天收盤價)絕對值的總和
效率比率=走勢速度 ÷ 雜訊程度

效率比率讀數介於01之間。0代表市場價格變動完全有雜訊、1代表市場走勢完全沒有雜訊。例如:當效率比率讀數≧0.6則接受進場訊號。

2.威廉.葛拉契爾的基本分析交易方法
①根據價值挑選市場,由歷史角度評估價格「昂貴」或「便宜」。例如:黃金價格由每盎司$35上漲到$850,然後跌回到$280,最近又上漲到$740。所以,什麼叫貴?什麼叫便宜?
②對於特定市場,交易者必須培養敏銳的判斷力,知道什麼經濟基本面因素是重要的。但究竟什麼經濟基本面因素是重要的?這個問題的答案,隨時都可能不同,隨時都在改變。
③所謂的架構,只是閱讀各種基本面資料之後的看法。有了特定看法之後,葛拉契爾(Gallacher)認為相關交易仍然需要進場訊號、將虧損降至最低、有系統地獲利了結,而且還要有合理的部位規模。

3.肯恩.羅伯的方法
肯恩.羅伯(Ken Roberts)的主要方法是採用一種相當主觀的1-2-3簡單架構。大致上,這套方法要求市場創主要新高點或新低點,然後呈現倒勾型態。最後,當主要趨勢「明顯」反轉時,則進場建立部位。
  
肯恩.羅伯的1-2-3進場架構
圖 肯恩.羅伯的1-2-3進場架構

1-2-3型態的1是市場創9個月或1年以來的新高點或新低點。行情創新高點或新低點之後,折返到點2,然後再朝新高點或新低點的方向移動到點3,點2與點3形成所謂的倒勾型態,但點3不得超過新高點或新低點。最後,價格再回到點2的位置,此為進場點。
一般來說,只要市場創主要高點或低點,這種型態幾乎就一定會發生,羅伯並沒有針對123的時間條件做明確的規定。所以,這種型態有很大的主觀解釋空間。

※參考資料:
「交易.創造自己的聖盃」(Trade Your Way to Financial Freedom),作者:凡.沙普博士(Van K Tharp, Ph.D.),譯者:黃嘉斌,出版者:寰宇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161月 二版六刷。
※圖片來源:
http://read.html5.qq.com/image?src=forum&q=5&r=0&imgflag=7&imageUrl=http://mmbiz.qpic.cn/mmbiz_jpg/f23EOWYFfgGoiaWC1KNiamNnM6xSEDCIu1A0FXUb3Uxl4MFqTE16VkEicmUgYBMhc9x9lnAk4aoL1qFFCIVzhcVAQ/640?wx_fmt=jpe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Copyright © 2017 股澐 | 電子信箱:cathyliu0403@gmail.com | by Templateism

技術提供:Blogger.